1.什么是预算?“预算”,或称“财政预算”,是政府按照一定的公共政策、原则、程序编制,并经立法机构通过的财政资金收支计划,一般由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组成,具有计划性、公共性、政策性和法定性的特征。 "预算是庶政之母”,作为现代财政管理的产物,预算所具备的财政资金分配功能、公共资源配置功能、行政管理功能、社会政策功能,使其不仅成为政府履职的财力保障,也是政府调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 2. 什么是绩效? “绩效”一词最初来源于企业,其英文“Performance”,意为“履行”“执行”“表现”“行为”“完成”,在管理学中被引申为“成绩”“成果”“效益”。从不同角度,对“绩效”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概括来说,“绩效”就是个人、组织、政府等通过努力和投入所形成的产出和结果,以及产出和结果的合理性、有效性,即效益、效率和效果情况。 从本质上讲,效益、效率和效果都是从资源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角度描述资源配置所处的特定状态,但对衡量“预算绩效”而言,它们又都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现在普遍认可的是用“4E”描述“预算绩效”:一是“经济性”(Economy),是成本与投入的关系,是指以最低费用取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资源,即预算支出是否节约;二是“效率性”(Efficiency),是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包括是否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或者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即是否讲求效率;三是“效益性”(Effective-ness),是产出与目标的关系,是指多大程度上达到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其他预期结果,即是否达到目标;四是公平性(Eq-uity),即社会公众(尤其是弱势群体)能否得到公平待遇和享受公共服务。四个方面(“4E”原则)相互融合,基本诠释了“预算绩效”的内涵。 3. 什么是预算绩效管理? 预算绩效管理,是以“预算”为对象开展的绩效管理,也就是将绩效管理理念和绩效管理方法贯穿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并实现与预算管理有机融合的一种预算管理模式。 预算绩效管理强化政府预算为民服务的理念,强调预算支出的责任和效率,要求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中更加关注预算资金的产出和结果,要求政府部门不断改进服务水平和质量,花尽量少的资金、办尽量多的实事,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使政府行为更加务实、高效。 4. 预算绩效管理的主体有哪些? 预算绩效管理的“主体”,或称预算绩效管理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财政部门。各级财政部门是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组织主体,负责制定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和规章制度,组织、指导本级预算部门和下级财政部门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2)预算部门。各预算部门是本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责任主体,负责制定本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和规章制度,具体实施本部门及指导下属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下属各单位负责本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实施。 (3)中介机构、专家学者。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行业咨询等各类社会中介机构和专家学者是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参与主体,主要为预算绩效管理开展提供必要的技术和智力支撑。 (4)社会各界。社会各界是预算绩效管理的监督主体,包括人大、政协、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以及社会公众代表等,主要为预算绩效管理开展提供相应的指导和监督。 5. 预算绩效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个由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实施、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共同组成的综合系统。 “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五有”归纳,既描述了预算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也概括了预算绩效管理的基本内容。其中,绩效目标管理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绩效运行监控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绩效评价实施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是预算绩效管理的落脚点。 6. 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创新预算管理方式,更加注重结果导向、强调成本效益、硬化责任约束,力争用3-5年时间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着力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改变预算资金分配的固化格局,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政策实施效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7. 为什么要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 预算是政府活动和宏观政策的集中反映,也是规范政府行为的有效手段。预算绩效是衡量政府绩效的主要指标之一,本质上反映的是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绩效。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通过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旨在着重解决一些领域存在的财政资源配置和使用中的低效无效、闲置浪费问题,推动财政资金聚力增效,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加充足和优质的公共服务,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要求“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有利于进一步夯实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绩效主体责任,推动政府效能提升,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加快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8. 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包含哪些内容? 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包括“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三个维度的内容。一是构建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格局。将政府收支预算、部门和单位收支预算、政策和项目支出预算,全面纳入绩效管理,增强预算统筹能力,提高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绩效水平。二是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链条。将绩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构建事前、事中、事后绩效管理闭环系统。包括建立事前绩效评估机制、强化绩效目标同步管理、做好事中绩效运行监控、强化事后绩效评价和结果应用等内容。三是完善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将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全部纳入绩效管理。 9. 开展事前绩效评估的作用? 为了从源头防控财政资源配置低效无效问题,提高项目预算编制的科学性、精准性,在项目预算审核过程中对年度新增以及延续性重大政策和项目,结合预算评审和项目审批等开展事前绩效评估。事前绩效评估作为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首要环节,通过深入了解项目的实施背景、政策依据、资金投入和预期效益等情况,充分论证项目立项必要性、绩效目标合理性、投入经济性、实施方案可行性、筹资合规性,评估结果作为项目(政策)入库的必要条件,有利于实现预算和绩效在事前环节一体化管理,强化预算单位绩效管理主体责任意识和风险控制理念,从源头上解决“办事”和“花钱”两张皮的问题,拧紧预算资金管理水龙头,为预算安排提供重要参考依据,避免盲目决策,进而提高财政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0. 事前绩效评估的对象是什么? 事前绩效评估的对象是拟纳入市本级部门预算管理、需要安排财政资金100万元以上的新增政策和项目。100万元以下的新增专项资金及一般性项目支出,可适当简化评估方法和程序,按要求提供拟申请项目支出绩效目标和事前评估报告。基本建设资金按现行基本建设有关程序开展事前绩效评估。 11. 事前预算绩效评估与预算评审的区别? 事前绩效评估的主要目的是弄清楚项目到底有没有必要做,通过什么方式做得最好,绩效目标是不是科学合理,资金预算是不是做得实,其重点是评估项目该做不该做,主要解决的是财政支持与否的问题。而预算评审的主要目的是审核项目的方案是否可行,资金预算是否科学合理,解决的主要是财政支持多少的问题。事前绩效评估前置于预算评审,是预算评审工作的基础,预算评审是事前绩效评估的延伸和拓展,满足更加科学安排预算的需要,是对绩效评估结果的进一步细化和深化。 12. 事前绩效评估的方式、方法和主要内容有哪些? 事前绩效评估的方式,主要包括:专家咨询、现场调研、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网络调查、电话咨询、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等。
事前绩效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成本效益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判法、最低成本法、文献分析法等。 事前绩效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的立项必要性、投入经济性、绩效目标合理性、实施方案可行性、筹资合规性等五个方面。
|